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找春天》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找春天》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重点难点】
1、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
课文的感情朗读、背诵。“羞、遮、嫩”的识记,“摇、溪”的书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投影仪、卡片、歌曲《春天在哪里》、古诗《早春》。
【设计一】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请会读的学生朗读,看看早春有什么特点呢?
春天刚刚来到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读读课文吧,看看课文里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教师读课文。要求:老师在读时,是什么样的感情?
2、自学:
记: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想办法记住它们。
读:读通、读准、读熟课文。
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3、小组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三、师生交流
1、指读课文,正音。
2、指读生字。
3、重点识字。
(学生自学时记不熟的字)
4、同桌互读,打五角星。
5、读词:
羞羞答答害羞遮遮掩掩遮挡掩盖掩饰
探头探脑试探躲躲藏藏嫩绿嫩芽音符
符号触手触觉喜鹊解冻脱衣溪流
小溪田野野外摇动摇摆化解棉花
6、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字的结构特点。
2、你要提醒同学什么?
3、教师书写,生看后抄写生字。
六、总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羞羞答答害羞遮遮掩掩遮挡掩盖掩饰
探头探脑试探躲躲藏藏嫩绿嫩芽音符
符号触手触觉喜鹊解冻脱衣溪流
小溪田野野外摇动摇摆化解棉花
2、说说课文中小朋友的发现。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读课文,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呢?
感悟“冲出、奔向”蕴含的意思。
(指读──挑战读)
2、指读第三自然段,从第1句话中你能够体会到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指读──模仿读)
3、作者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
(体验发现的乐趣)
(指读──示范读──挑战读)
4、他们找到了春天,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带着欣喜高兴的心情来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从课文结尾的省略号出发,说说“我的发现”。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习背诵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背一背。
2、展示成果。
3、配乐朗读课文。
四、迁移使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
【设计二】
一、听音乐激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听听旋律,做做动作,说说感受。
2、导入课题:
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找找春天吧。
自学方法四步骤:
标:标出自然段
划:划出生字并注上拼音,记一记。
记:把美的词句、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号。
想:提提问题,想想收获。
3、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
⑴动作表示:遮、掩、躲、探触
⑵谜语、顺口溜:
一头羊长得丑──羞
一朵花藏身后──躲
⑶读音归类:
前鼻音:掩、探、嫩
翘舌音:遮、触
⑷拓展词语:
①近义词组成的词语:遮掩、躲藏拓展──奔跑、寻找。跳跃等;
②AABB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拓展。
4、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读读后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然后抓住两个“!”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5、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再让学生从句子中找出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这一特点。
6、学生汇报时教师配以简笔画理解排比句和比喻句的特点,如抓住“探”,给它换词“钻、伸”,又与它们区别,让学生懂得用“探”字的妙处。
7、看课件:用“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练习说话。练习“……像……”句式。
说一说,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她是什么样子。你还能从哪里找到春天?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设计
找春天
冲出、奔向────────────急切、向往、激动
找(仔细)
发现(小草、野花、树木、小溪)──惊喜
感受(看、听、闻、触┄┄)────欣喜
看小草
找闻野花
春触嫩芽……
天听小溪
…………
二、作业布置
找春天,画一画,写一写。
【课后反思】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
学习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 ……此处隐藏13939个字……诵的练习。
《找春天》教学反思14“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习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学习课文之前,我首先进行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2)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3)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圈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
3.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第一段我抓住两个它“!”第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这段该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 课文第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
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习。
《找春天》教学反思15【情景说明】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通过课件组织学生观察春景,学生畅所欲言)
师:老师也找到春姑娘了,她在一篇优美的文章里,请大家把《找春天》读一读,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谁从课文中找到春天了,请说一说。
生:小草是春天的眉毛。
生:野花是春天的眼睛。
生:树木是春天的音符,小溪是春天的琴声。
……
生:老师,我想提一个问题,迎春花是迎接春天到来的花,它是春天的使者,课文为什么不写它呢?
生:写了,写了,课文不是说野花是春天的眼睛吗?
生:不对,因为迎春花有名字呀,怎么叫野花呢?我觉得应该加上这样一句:迎春花绽开灿烂的笑容,那是春姑娘的纱裙吧!
生:我也想补充一句:燕子唧唧地叫着,那是春天的歌谣吧!
师:你们想得真好,把春姑娘打扮得更美了。
【反思一】
一直以来,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老师讲,学生听,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讲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相信学生的潜能,把课堂还给孩子”才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今天的课堂上,我听到的是多么富有童趣的声音,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独特感受,这声音源自孩子们的丰富想象!从孩子们的争执中,我感受到他们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极富创意的发言使我认识到:今天的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都不容小视。在课改的今天,学生勇于挑战的个性正渐渐地崭露头角。在充满想像和梦幻的儿童时期,充分发扬孩子们的个性,引导他们想像,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燃起一盏难以熄灭的明灯。
【片断二】
师:学了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老师,这篇课文写得太美了,我想用学过的一首诗来表达我的感受。
(学生背古诗《村居》)
(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同学都愿意背关于春天的古诗)
生:我想背《春夜喜雨》。
生:我想背朱自清的《春》。
生:我想背《惠崇》、《江南春》、《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
生:我想按课文内容画一画美丽的图画。
生:我想唱一首有关春天的歌。
【反思二】
过去,我们的语文课程过于封闭,过于注重语文知识,把学生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与其他学科及生活、社会缺乏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开放,学科本位的现象必须改变,但也不能一会儿极左,一会儿极右。在课改教学活动中,看到有的语文课变着花样渗透各种活动,热闹非凡,不管课文的体裁与内容是否适合,也不管知识是否落实到位。我认为,融合也好,沟通也罢,语文课不能脱离其根本,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小学生必背的70首古诗,在课改实验中,我将古诗的背诵与学生认字结合起来,旨在通过课外自主地学习古诗,达到促进学生认字的目的。熟知学生却将古诗与所学课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较和谐。它让我认识到两点:一是课标中所提倡的“两条腿走路”(即课内老师的指导与课外自主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是要重视语言的积累。积累,是表达的基础,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
【片断三】
(课文已经学完,一位学生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我想给您提个建议,好吗?
师:请你说吧。
生:现在,虽然已是春天了,但我们这儿气候比较冷,至今还穿着厚厚的棉袄,小草没绿,花儿也没开,感受不到春天的气息,要是您晚些时候上这一课,那就好啦!
师:谢谢你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老师一定带你们去寻找春天,好吗?
【反思三】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从参加课改实验的第一天起,这句话就常常地在我耳边回响,于是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下严肃呆板的面孔,扬起春意盎然的笑脸,行走在孩子们中间。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时,培养他们养成乐于请教的好习惯;当他们有与众不同的观点时,鼓励他们大胆挑战;当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特别感受时,引导他们表达。
童心似一张洁白的画纸,你涂上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作为老师,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还得关注他们的思想。每天早上或课间十分钟,是我最忙的时候,一张张可爱的小脸围拢过来,叽叽喳喳地向你诉说家里的趣事、路途上的见闻、所受的丁点委屈,亦或对老师装扮的评价。无拘无束的话语中,流露着点点真诚。我总是蹲下身子,仔细地倾听,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并促使他们也把信任带到课堂上,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呼唤教学民主,要做到教学民主,必须真诚地对学生说:“孩子,你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