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读《局外人》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主人公“我”叫默尔索,是一名普通不过的小职员,欲望很少,薪水很低。他不是一个感情饱满的人,对什么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即便是对事业的升迁,对待婚姻大事也是一样。
当然,这一点都不特别,明明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各自度过了平平淡淡的美好一生。但默尔索还有一个绝对与众不同的品质:真诚,或者说,不擅长伪装自己。
小说的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默尔索对妈妈并没有太深的感情,但他千不该,万不该的就是在葬礼前后把这种“没有太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不会硬挤出眼泪给别人看,也不想去看妈妈的遗容。他和养老院的门房聊着天,接过对方端来的一杯咖啡——“加了牛奶”的咖啡——喝掉了。他又想抽烟,单犹豫了一下,觉得在妈妈的遗体前不能这样做,然后又想了想,觉得无伤大雅,就递给门房一支烟,两人一起抽了起来。
葬礼的第二天,累坏了的默尔索到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以前的女同事玛丽。两个互有好感的人就这样恋爱了,当晚一起看了费尔南德的电影(喜剧片),然后一起回到默尔索的住所啪啪啪。
恋爱一段时间后,玛丽问默尔索愿不愿结婚。这个问题当然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但默尔索的回答是所有答案中最糟的一种,比直接拒绝更糟:“结不结婚都行。如果你想结,我们就结。”
玛丽又问默尔索爱不爱她。
默尔索曾经答复过,这时候便重复了一次:“这种话毫无意义,但我似乎觉得不爱。”
玛丽理所当然会反问:“那你为什么要娶我?”
默尔索的回答是:“这无关紧要,你想结婚就结嘛。再说这是你提出要和我结婚的,我只不过说了一声同意。”
玛丽说:“结婚是件大事”,但默尔索说“不”。沉默了一阵,玛丽说她只是想搞清楚,如果是其他女人在和默尔索恋爱,提出结婚的建议,默尔索会不会也这样接受。
默尔索答道:“当然会。”
玛丽只是低声咕哝了一下,说默尔索真是个怪人,她真是因为这点才爱他的,然后笑着挽上他的胳膊。默尔索:“你想什么时间结婚,我们就什么时间结婚。”
后来默尔索在一次意外中失手杀了人,随着司法程序的展开,葬礼以来的各种“漫不经心”的生活细节在法庭上逐渐汇集,挑动起全社会的怒火。没有人在意默尔索是怎么杀的人是不是情有可原,他们只是瞪着一双双血红的眼睛,质问他在母亲的葬礼上哭了没有。葬礼第二天是否就和女人上了床,还去看喜剧电影。默尔索的辩护律师终于按捺不住,大声嚷道:“说到底,究竟是在控告他埋了母亲,还是在控告他杀了一个人?”而检察官声嘶力竭地吼道:“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
这句话震撼了所有人,让死刑判决成为定局。
《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加缪26岁完成的作品。是法国荒诞哲学的代表作。最开始吸引人的是书在介绍的时候就是“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这本书。一开始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但是有从一个荒诞的故事入手,但是当你完整的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本书完整的意义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告诉人们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发出了充满和谐又有道德分寸的声音。
《局外人》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因而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姿势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局外人》这本书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言谈离经叛道的“局外人”形象,充分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莫索尔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谬,不近人情,实则正是他用来抗击这个荒谬世界的武器。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那么一刻特殊时刻,感觉自己对待一些事物的时候,感觉自己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但是又在这个剧中。做一些被人认为离经叛道的事情。也许这样才能体现自己身在局中的意义。但是这也许是平凡的人没能自身强大的原因。当你强大到可以掌控全局的时候,才能使得自己身在局中吧!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但《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却总是尝试摆脱这既定的、看似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禁锢。
他在母亲老去后将她送到敬老院,在母亲的葬礼上他面无表情,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甚至在棺材边喝牛奶咖啡、吸烟乃至睡觉。在母亲去世的次日便去游泳,看喜剧片,与女友寻求刺激我看到这时,觉得他是一个冷血、不近人情的家伙。这一切在书中的旁人看来,也显得荒谬不可理喻,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因为在他们已有的社会观与价值观中,亲人去世应该是痛哭流涕,更不能在葬礼后的第二天就去寻欢作乐。但莫尔索却与他们格格不入,在社会的边缘遭受旁人的冷嘲热讽。
但当我继续往下读,读到在法庭上检察官荒诞至极的言辞以及莫尔索死前在牢房里与神父的争吵和过后的内心独白中,我渐渐靠近、理解莫尔索,并开始同情他。自始至终,他都在社会边缘徘徊,始终是个局外人。他不想做作的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于是在母亲的葬礼上无动于衷;他不想否认抵制自己内心的欲望,于是与女友约会;他不想去一个遥远的城市,于是拒绝了老板提供的令旁人眼红的职位;当女友问及自己是否爱她时,他没有用花言巧语来讨她欢心这看似无理的一切,都只是从莫尔索将自己心里所想的付诸于行动罢了。在他看来,真正的道德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去刻意地讨好比别人,而是活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样子。但正是他敢于这么做的勇气与理智,与整个社会所默认的道德规范相悖。
社会好比一个巨大的、有强大吸引力的漩涡,它的节奏与方向有着惊人的带动力,于是一些原本与它不一样的东西,在漩涡中呆久了之后,就会与它一起转动。倘若这节奏与方向是好的、积极的、向上的,那么结果当然是正面的。但如果这股漩涡混沌不清,代表着一些落后、荒诞可笑的习惯的话,后果不可设想。正如这本书中的情节一样,莫尔索周围的人都被带入了这股强大的漩涡之中,他们的思维与观念惊人的一致,都认为莫尔索的所作所为冷漠无情,觉得他是一个万恶不赦的杀人犯,不可原谅。但莫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他早已看透这了个社会的荒谬,于是他能在法庭上面不改色,能在死神前冷静思考。他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冷静的看待周围的一切。我不知道毫无意义是他的口头禅,厌烦则是他对人事社会的态度。但这厌世情绪的背后,恰恰是他洞悉一切后的无奈与伪装。其实莫尔索心底十分敬畏母亲,对工作的十分认真严谨,对朋友也坦诚相待。但他终究还是输了,输给了整个社会,输给了可怕的思维惯性。
莫尔索的确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但也是个保持清醒头脑的、远离社会无知的明眼人。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证明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局外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分成两个部分,通过完整细腻的心理活动,塑造了一个凡事无所谓、却容易被生理需要折磨而冲昏头脑的人物形象。
第一部分详细的叙述了"我"在母亲去世后的短暂时光中不带情感而平淡如往昔的生活日常。
在养老院见到的老女人的大肚子、老男人的眼睛和皱纹等垂垂老矣的形象描写,同理心强的看起来易感生悲悯,同理心弱化如主人公默尔索,亦难免生出对人类病老发展状态的厌烦情绪。无所谓的人生态度,导致母亲下葬第二天就吃喝玩乐的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方式、女友催婚便不咸不淡的答应、皮条客需要帮助诚恳的拜托便身体力行的给予乃至最后稀里糊涂误打误撞的枪杀了毫无恩怨的人……
短小的篇幅,却让一个冷淡无情、游离于社会大众标准之外的局外人形象无比丰满。这部分的“局外人”强调的是主人公默尔索顺从个人的性格特点主动选择的离群状态。
第二部分开启了“我”被投入监狱到庭审判定死刑过程中观察生活的视角。
从初入监禁生活的不适到习惯了后的内心安逸,同样以对命运走向无动于衷的旁观姿态,继续着逆来顺受的随遇而安,没有情感啊良知啊道德标准啊的牵绊、一心关注自己的生理状态的人生真是蛮新奇的。
尤其是庭审过程中对一心指控其预谋杀人的检察官的喜爱,心有多大才能完全的不在乎对立实质。细究起来,检察官实际上与他竟是同类,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以自己的心意断章取义的理解着生活、并影响着他人的生死。不同的是,检察官因为身负职责而过于强调社会规则,关注案件重判所能起到的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虽然他采取的诛心审判导致了默尔索被判死刑,但这与默尔索沉浸在自己不愉悦的生理感受中就开枪误杀了无辜人的行为对比起来,也并没有更残忍更恶劣更值得批判。
不信任上帝、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需要忏悔、对别人的关爱(玛丽的爱情、神甫的引导)无动于衷、生无可恋死亦无可惧的情感缺失的随便心态,让默尔索自然而然的放弃了上诉申辩的权利,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自己将被绞死的判决。在等待死期来临的监禁生活里,百无聊赖甚至以重生的视角想象起围观绞刑的场景。
这一部分,“局外人”强调的是庭审“我”过程中“我”被排除在外没有发言权的异状。这种情景,其实很像命运之于人类,走向与本人并无关系了。
不过是人间走一趟,生死何妨。了无牵挂,真洒脱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