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春节作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实照我们安徽砀山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在腊八这一天,我们都要喝腊八粥,而且还有“谁家喝的粥越早,谁家明年准是大丰收”的俗语呢!除此之外,我们小孩子在这一天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好吃的糖果、果冻、瓜子等等。第二件事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的事,那就是买爆竹。第三件事就是买各种玩具了,风车、口哨、气球……
到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天还没亮呢就听见别人在放炮了,害得我连觉都没睡好,第二天眼睛四周黑黑的,都成熊猫眼了。
腊月二十四必须大扫除,这一天我可累坏了,又是擦玻璃又是洗地板的,出了一身的汗。大人们则忙着备年货,把鸡肉、猪肉、鱼肉、青菜、年糕等年货准备充足。
最热闹的就是初夕,这天家家都忙着贴春联、贴年画。除夕夜必不可少的就是包饺子和放鞭炮。大人们围在一起,有的人在和面,有的'人在擀皮儿,有的人在拌馅儿,有的人在准备烧火的柴火……包饺子时还要在饺子皮里放上钱和红枣。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我则忙着放鞭炮,“霹雳”“啪啦”的声音不绝于耳。最热闹的就属晚上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烟花在天空不停地绽放,有的像一串串明亮的珍珠;有的像一朵怒放的花朵;有的像天女散花……,这些美丽的烟花刹那间把整条街都照亮了,整个村子的天空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大年初一早上5点出发去老家拜年。走出灯火辉煌的县城,到处漆黑一片,路上没有碰见一个行人,来往的车辆也很少。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奔跑着,我们大家说着笑着不知不觉地到了目的地。
下了车,看到村子里起床的人不多。等了一会儿,近门的叔叔、婶子、弟弟、妹妹等都已起来集合在了一起。在婶子的带领下,“大部队”开始去给长辈们拜年了。走进一户人家,我们站在收拾得干干净净的院子里,五婶子高声喊叫:“大娘,起床了吗?我们来给您拜年了。”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笑眯眯地说:“大家都来了!快来屋里暖和暖和。”五婶子忙说:“大娘,请接头吧,我们给您磕头了。”说完,我们大家齐刷刷地双膝跪地磕头,大娘连忙拉起我们的手客气地说:“来了就算了,来了就算了。”说完又赶快走进屋子里抓了两把糖分给队伍里的小孩子,小孩子伸出冻得红红的小手,高兴地接过糖装进口袋里。尽管大娘一再热情地邀请我们去屋里坐坐,但由于拜年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再加上给大娘拜年的人不断,所以,我们边往外走边说:“大娘,您快回吧,我们还去别家呢。”大娘依依不舍地把我们送到大门口。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十多户的长辈家,用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的两个膝盖上全是土,还隐隐作疼呢。天很冷,来时我虽然全副武装,穿上了厚厚的棉衣、棉鞋,但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两只耳朵生疼,脸蛋冰凉,手脚麻木,感觉自己冷得笑起来都生硬了。
拜完年,来到大街上,好客的近门用棉花杆燃起了红红的火,我们围着火站了一圈,感觉暖和多了。看着熊熊燃烧的火苗,我不由得想到:家乡人的生活越来越红火。原来低矮的瓦房现在变成了一座座二层楼房,穿的衣服是高档的,发的喜糖是高级的。各个脸上喜气洋洋,再没有为老人给孩子压岁钱的多少而斤斤计较。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改善,可是,这几十年的磕头拜年的形式却一直不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可能这也算是中华民族留下来的尊老爱老的一种美德吧!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除夕那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上午我们打扫房间,变得干净整洁,贴倒福、贴春联;中午,我们将要把鸡肉鱼肉等食物上供给财神爷;下午,大人们拌馅子包饺子,我们则在一边玩耍,放鞭炮。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天空逐渐拉下黑幕,除夕夜即将开始。当我们坐上餐椅,看到是满桌子丰盛晚餐,饮食,可谓是春节的一个重要项目,也叫做年夜饭。一般情况下,餐桌上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吉祥如意),有甜食(甜甜蜜蜜)等。一家人融洽的看着春晚,合合美美,期待已久的饺子就出锅了。一年,就在这一片嬉笑中度过了,明年,我又长了一岁。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我们辞旧迎新的一种方式。小一辈的人给老一辈的人拜年,同时也会收到压岁钱,这也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事,只要有心,拜年不怕晚。慢慢的,我们又迎来了元宵节。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节,在这一天,我们会看花灯、猜灯谜,还有放灯的习俗,在许愿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将它放飞。除了玩,我们还会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芝麻、豆沙、、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有团圆美满之意。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的重要节日,正像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